沐爾部落格

75 年歷史日本音響 ONKYO 破產!ONKYO、Integra 與 Pioneer 的未來?

近年飽受財務困境的 ONKYO Home Entertainment(オンキヨー株式会社,中文又稱安橋)於 2022 年 5 月 13 日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破產申請,並展開後續程序!當下 Onkyo 的負債已達約 31 億日圓(新台幣約 7 億),已於去年在東京證券交易宣布停牌,更在日本宣佈 Onkyo破產!這個消息讓無數樂迷們震撼無比,心都碎了一地!

成立至今已有 75 年的日本 Onkyo 始於 1946 年於大阪創立,財務發生問題已經延續多年,前幾年( 2019 年)將最重要家用影音業務出售給美國影音大巨頭 Voxx International(即大名鼎鼎的 Klipsch 喇叭品牌母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及 Sharp 聯合收購,夏普和Voxx的合資企業預計將繼續使用 Onkyo 品牌,這場交易其實涉及的還包括 Onkyo 旗下的 Integra、Pioneer。Onkyo 同時將其耳塞式耳機和耳罩式耳機業務賣給 1 家投資基金。一連串的交易試圖振作,以紓解營運資金壓力!但一切終在疫情與消費習慣改變的大趨勢下,遺憾地寫下句點。這對我們熟知的音響擴大機有影響嗎?目前看起來品牌只是換了東家,然而內在則需要一段時間持續觀察。

ONKYO破產前,家用業務早已出售!美國影音巨企VOXX與Sharp 合資買下ONKYO影音業務

ONKYO 去年正式將影音業務出售給 Sharp 及美國音響製造商 VOXX,利用轉售業務增加周轉現金流,從中尋找轉型新方法。轉售業務金額達 33 億日元,換算約為 7 億台幣。新計劃中 Sharp 會負責電子影音產品硬體生產,VOXX 則負責全球銷售(部份不包括中國市場)。所以從表面上看起來,這場 Onkyo 倒閉帶來的風波,似乎不會對 Onkyo 品牌帶來改變,然而實際上卻仍然可能影響到市場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印象與擔憂。出售至今已將一年,新東家對品牌還沒有大動作,一切似乎要再觀察。 也許有朋友對於 Onkyo 的歷史不甚了解,也無法體會這則新聞對家庭影音市場有什麼影響,因此我們先來回顧這家屹立數十年,可能比我們年紀都老的品牌到底是怎樣的一間企業?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

VOXX旗下不乏知名的音響品牌。大資本併購音響品牌的整合已經幾乎塵埃落定。
VOXX旗下不乏知名的音響品牌。大資本併購音響品牌的整合已經幾乎塵埃落定。

ONKYO破產前的60年榮耀

1946 年 Onkyo 創辦人五代武,從松下電器音響製造工廠獨立,創辦了 Onkyo 的前身大阪電器音響,從生產高價收音機開始起家,產品深受當時消費者青睞,也因此逐漸將產品線擴張到音響設備及電視等。

1957 年時 Onkyo 接受東芝入股,之後漸漸在市場打開知名度。Onkyo 與旗下的 Integra 品牌逐漸在家用擴大機上占有不可抹滅的一席之地。

ONKYO是擴大機知名品牌,ONKYO破產在音響市場上已經風聞已久,終於塵埃落定
ONKYO是擴大機知名品牌,ONKYO倒閉在音響市場上已經風聞已久,終於塵埃落定

Onkyo 是源自日本的音響品牌,「Onkyo」的意思就是「音響」。在過去的70餘年間,他們做出了全球第一款高速配音的雙卡是錄音機,全球第一部光纖傳輸功能的CD播放機,全球第一款具有THX認證的功放機等等,這些成就也讓 Onkyo 品牌在全球業內有一訂的地位。安橋旗下擁有 Onkyo、Integra 兩個知名擴大機品牌,並將產品線延伸至其它領域,例如:CERWIN-VEGA、Cleer 耳機等品牌。

CERWIN-VEGA
CERWIN-VEGA
Cleer
Cleer

Onkyo 也推出 Android 手機 GRANBEAT DP-CMX1,證明了什麼樣的手機才能真正稱為「音樂手機」。Onkyo 專為發燒設計的DP-CMX1可以說是在高清音樂播放器和智慧型手機產品當中,里程碑似的產品。除了手機,可攜式數字音頻播放器DP-X1A也是安橋非常經典的產品之一。除了高端市場保持地位,在消費級耳機市場,安橋旗下的耳機品牌 Cleer,涵括了雙單元耳機 Cleer DU、藍牙耳機 Cleer BT 和降噪耳機 Cleer NC、還有 50mm 單元的 Cleer DJ 耳機,在中國市場也有一席之地。其中 Cleer NC 降噪耳機相比同類型的Bose降噪耳機,在達到幾乎同樣降噪效果和保證音質的情況下,卻有更便宜的價格。

ONKYO GRANBEAT 高解析度音頻智能手機 DP-CMX1 (B)
ONKYO GRANBEAT 高解析度音頻智能手機 DP-CMX1 (B)

Integra在市場上相互輝映

Integra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69 年,其系列名始于英文 integrated amplifiers 集成放大器。從誕生起,就奠定了它的主打方向——面向中高端用戶,集成高品質、高性能的放大器。作為 Onkyo 旗下的高端產品線,Integra 被視為“最佳設計”的代表,從類比到數位、從身歷聲到多聲道,追求高音質的產品理念從未被忘卻,其品牌地位亦如 Lexus(雷克薩斯)之于 Toyota(豐田)。

Integra DRX-2.4 7.2-channel 環繞擴大機,支援Dolby Atmos®, Wi-Fi®, Bluetooth®, Apple AirPlay® 2, Amazon Alexa compatibility
Integra DRX-2.4 7.2-channel 環繞擴大機,支援 Dolby Atmos®, Wi-Fi®, Bluetooth®, Apple AirPlay® 2, Amazon Alexa compatibility

Integra 從 1999 年開始正式從 Onkyo 產品中移出,6 月起作為獨立品牌開始運營;因為訴求與定位的不同,Integra 與 Onkyo 研發部門專精的領域不完全相同,Onkyo 希望產品具有更容易的操作,更強大的功能,Integra 則要最大的相容性,以及更好的升級彈性,無論客戶是什麼樣的情況,Integra 都必須能提供相對應的產品,並能相容於其他設備,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然而這些榮譽與技術面對數位化的市場浪潮挑戰,終將易手他人。

數位化的浪潮帶來成功方程式的改變

如果您是 50 多歲或以上的朋友,您可能會一直渴望有一套音頻設備。但是,這對時下的年輕人來說,並沒有特別意義。事實上,音響設備市場在過去的 20 年裡縮水了60% 以上,曾經風靡一時的日本廠商也陸續進行業務整合和宣告破產。日本品牌曾經活躍的音響熱潮是在 1970 年代和 1990 年代,Sony、JVC(JVC)、DENON、Onkyo、Marantz、Yamaha等作為專業製造商,在其廣泛的產品陣容中廣受歡迎。但一直到 1990 年代後,日本音響行業衰退,許多品牌賣給中國公司,或者公司雖然在日本,但實際上處於中國資本的掌握下。這種現象在歐美品牌也一樣。許多曾經聲名鵲起的品牌都被中國和韓國等新興亞洲資本所購買。JBL、harman/kardon、Mark Levinson 等等都是相同的例子。

根本原因就是數位化的浪潮。在唱片和磁帶等類比時代,音響開發和製造的難度很高,而且因國家和品牌而異,質量差異很大。日本製造在當時與品質相匹配,但是,CD 的到來,數位時代席捲全球,也讓沒有過去缺少經驗的製造商和工廠透過收購半導體主要零件製造,也能成為大廠。中國的工廠只需組裝就可以廉價成本,在全球競爭中進行價格破壞。日系品牌無法與價格競爭,難以表現出明顯的音質差異(音質差異與價格差異相稱),失去了競爭力。

高音質 = 高附加值 = 利潤增加

日本傳統的成功方程式

這項日本傳統的成功方程式開始轉變。日本製造商需要重新審視傳統和現有價值觀的差別,如把日本設計和音質朝向更為價格合理的方向發展。當然這個浪潮影響幾乎所有電子3c產品,幾乎所有的消費性電子設備都在致力於提供更多功能的產品,然而同時間因為成本與價格策略,犧牲了早年以品質為榮的製造精神。

就如同我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以前的電腦螢幕、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等產品,都可以使用十幾年而不故障,然而越現代的產品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往往保固年限一到,產品就已經有各種問題,不論是效能變差,或是故障,這種轉變也代表了不同世代的價值觀轉變,以日本品質製造中國成本工廠的轉換,成為1990年代數位時代後的轉變,雖然消費者可以拿到各種各樣功能新穎、樣式新潮、價格低廉的產品,然而事實上有很多功能根本用不到,而這些五花八門的功能代價就是犧牲品質與耐用年限換來的。

產品無法修理,只能更換,這種製造銷售的概念,到底是好還是壞,很難一概而論,但是我們在看到 Onkyo 走向裂解的結果,也不難以感概到這種好用耐久的產品為何會走到這樣的下場呢?

經營方向深受資金入主者影響

因為數位化及泡沫經濟赤字的影響,1993年東芝將持有Onkyo的股份全部出售給現任實業家大朏直人,結束對安橋的持股關係。

後續的幾年,Onkyo 持續為迎接數位時代的挑戰,開始為產品的研發尋求資金注入與合作,嘗試接受外界資金與跨界合作。2010年與英業達進行業務合作,合作什麼呢?英業達以筆電代工為主業,Onkyo 試圖從英業達取的資金(英業達旗下的英源達投資將參與Onkyo的可轉債私募案,計畫認購共10單位的私募可轉債,每單位為6,000萬日圓,總計金額為6億日圓,約新台幣2.17億元,若轉換成普通股,將持有 Onkyo 的9.6%股權)。電腦周邊設備如喇叭等產品起手,跨入了PC市場,這就是一開始的數位化嘗試。Onkyo 還曾與英特爾宣布合作,計畫一起開發消費影音的主機板。Onkyo 在當時也曾經推出小筆電,具觸控功能的4.8吋、7吋迷你小筆電以及10.1吋雙液晶螢幕筆電產品。主要合作廠商就是英業達所投資的工人舍(Kohjinsha),背後都是交由英業達來代工。

2012年 Onkyo 接受美國知名吉他製造商 Gibson(美國吉他巨頭,曾為B.B.King和貓王供應樂器)資金,Gibson的入主左右了安橋營運方向,也種下了Onkyo的潛在惡果。

在Gibson的主導下,先鋒一開始在 2014 年 6 月起出售了部分股份給 Onkyo。Onkyo 於 2015 年 3 月收購先鋒(Pioneer)的 Home Electronics Corporation,這家公司就是生產我們關注的家庭劇院擴大機、藍光播放器和其他影音產品。這場交易看起來是一種股權交換,先鋒獲得了Onkyo 14.95% 的股份,但商業概念上,先鋒等於是轉換了身份,成為單純的投資者。交易後的結果是日本 Ohtsuki 家族是 Onkyo 的最大股東,持有該公司約26%的股份,略高於Gibson Brands 持有 16.5% 的股份。

2015年3月先鋒進一步正式成為安橋子公司,改名 Onkyo&Pioneer Corporation。這些跨國公司展開複雜的業務架構與股權交換,例如:在歐洲的業務由 Pioneer&Onkyo Europe GmbH 負責,這家是 Onkyo&Pioneer Corporation的 歐洲子公司,除此之外,安橋第二大股東 Gibson 又帶進 Teac 和 Esoteric 的業務。

為何百年Gibson會成為和稀泥的一員呢?我們先來看看Gibson是什麼公司。Gibson其實很有名,它是一家歷史悠久知名的美國吉他樂器製造商,當年它的經營者Henry Juszkiewicz也不是簡單人物,因為他成功提振了本來搖搖欲墜的Gibson品牌,轉虧為盈。一連串的成功策略,讓 Henry Juszkiewicz 開始訂下「讓Gibson不再是一個吉他品牌,而是音樂生活方式品牌」的遠景,並展開一連串的收購。2013年收購 TEAC、PHILIPS WOOX 音響部門,成立Gibson Innovation,並將主業的吉他生產線也大舉搬到中國,原因當然是看上低廉的成本與中國龐大的市場潛力,這些想法原本無可厚非,因為Gibson同樣苦於吉他市場的萎縮挑戰。

Gibson於 2014 年再以 1.35 億美元收購荷蘭企業「飛利浦」(Philips)旗下影音與家庭娛樂的相關業務,想透過發展耳機、DJ相關產品等,積極朝著遠景邁進,發揮更大的市場影響力。然而當時的飛利浦其實已經不如以往的魅力,再加上Gibson將工廠移到中國,追求成本的降低,這也導致各種仿冒品層出不窮,以及市場上對於品質的疑慮,而最嚴重的是,大膽的資金操作,一旦市場不如預期,就會有資金斷裂的風險。果不其然,Gibson 不久就產生了很大的財務問題,這也牽連到 Onkyo,這兩家難兄難弟,同樣遇到數位化市場帶來的挑戰,也同樣透過併購或是交換股權等資本操作,來企圖拯救自家公司,同樣遭遇滑鐵盧。

套一句台諺,「代誌絕對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Gibson 和 Onkyo 的操作並沒有帶來綜效,雖然看似整合了很多知名企業,理論上讓行銷成本降低或技術互補,然而一切卻背道而馳,結果是朝向地獄的路上奔馳而去。

因為 Gibson 財務困境嚴重,2018 年 4 月 Gibson 出售持有的大部分安橋股份,安橋宣佈結束與 Gibson的聯盟合作關係,轉而與 TCL 多媒體結盟。5月 Gibson 宣佈進入破產保護程式,並尋求出售旗下飛利浦的影音業務(即前 WOOX Innovation Limited )。至此,已經成為 Onkyo 的攪屎棍的 Gibson 退出 Onkyo 歷史,雙方各奔前程。

同年不久,Onkyo 展開自救。Onkyo & Pioneer Corporation(安橋與先鋒公司)宣佈,2018年10月將其歐洲業務整體出售給當地代理商——來自奧地利的Aqipa GmbH(德語中,GmbH是有限責任公司的縮寫,常見於德、奧、瑞等中歐國家)。在這份價值1.4億歐元的協議中,將包括 Onkyo、Pioneer、Integra、Teac 和 Esoteric 等5個子品牌於歐洲市場的零售、行銷、售後/客戶服務、財務、零部件儲備以及分銷業務。這是將銷售端連同客戶資源打包出清,就一家消費性電子企業而言,Onkyo 只能放棄除了技術外,為數不多還算有價值的重要的資產。

這還不夠,原本 Onkyo 打算在 2019 年5月把祖產與先鋒的AV家用音響事業賣給握有包括 Denon、B&W品牌的大型音響集團美國的Sound United,這件事在當年是一件音響界的大事,因為那個時候Sound United旗下已經陸續收購了Polk Audio、Definitive Technology、Boston Acoustics、Denon、Marantz等品牌。若事情成局,Sound United 就將會囊括 Denon、Marantz、Onkyo 以及 Pioneer 四大日系影音品牌。

如果合併失去個性 Vs. 減低成本提升技術?

這種業界的合併,對於用家最大的擔憂就是不同品牌齊集到同一集團旗下,產品會不會慢慢失去原有個性?而 Sound United 看中 Onkyo 和 Pioneer 的其中一個原因,相信也是品牌針對的客戶群有其不同之處。反而納入更多影音品牌之後,可以令到不同牌子之間共享一些優質元件、減低成本;在功能及技術方面,例如:當時Denon和 Marantz 共用HEOS 串流、Onkyo 和 Pioneer 共用FlareConnect 串流,如果可以像 AirPlay 一樣整合到同一個串流系統的話,對用家來說會更加方便。

但所幸(或不幸?)ONKYO最後與 Sound United 雙方交易談判破局,同年 10 月宣告取消計畫;隔年 3 月Onkyo 已經無可避免發生財務赤字問題,並且在日本下市。

2021 年 5 月將占營收高達4成的祖業家用AV音響事業以約 33 億日圓出售給夏普、VOXX 等集團。安橋將與夏普在馬來西亞合資的工廠持股部分讓渡給夏普,市場銷售則轉讓給 VOXX 全資子公司Premium Audio Company,往後在市場銷售仍將維持安橋( Onkyo)、先鋒(Pioneer)、Integra品牌。Voxx 公告中出現的其他細節包括合資企業是 75%/25% 的合資企業,夏普占有25%的交易份額,並承擔硬體製造。

Voxx 在 2021 年 6 月 29 日的最終 Onkyo 交易中宣布,他們已就 Pioneer 品牌簽訂了許可協議適用於中國除外的所有市場,也就是說Pioneer 品牌的銷售除了中國市場外,都由 Voxx 負責主導。到此為止,Onkyo其實已經失去了過往的品牌榮耀,試圖以小而美,專注在更小的領域,打算靠著收取抽成再戰市場,但我們熟知的幾個音響設備品牌 Onkyo、Pioneer、Integra,都已經更換了東家,這些產品在未來將由夏普在馬來西亞製造。

錯過時機,失去技術開發與市場需求的平衡點,ONKYO正式宣告破產結果註定

時至今日,評論家普遍認為,影響安橋營運的關鍵來自於 2012 年樂器製造商 Gibson 的入資。在1993年東芝退出安橋後,由大朏直人接手安橋營運當時,曾多次傳出英特爾可能入資安橋的消息,但最終並未成案。隨後其子承接事業後,評估網路及數位化的發展性,積極開發重視音響效果的電腦及高音質的數位音源銷售服務,都是當時其他音響專業設備商仍未開發的先端商業領域。

然而,在2012 年 Gibson 入主後,安橋轉為強化對音樂創作的經營布局,試圖仿效蘋果電腦收購 Beats 成功案例,做為音響製造商如何強化作曲者與粉絲間的音質傳遞為主軸,但從此安橋也失去原本的經營自軸。

爾後,積極主導收購先鋒家用事業的Gibson卻因為資金短促問題進行破產重整,2017年退出安橋經營。但事實上這個時間點,Onkyo 已經難以挽回公司的營運困境。

Onkyo、Integra、Pioneer何去何從?

在這場風暴中,我們不得不分別關注幾個品牌,包含Onkyo、Integra、Pioneer,這三個在Onkyo旗下的品牌以後何去何從。身為音響銷售同業,我們關注的是好的產品與好的品牌是否能延續舊日的榮光。不過也許我們能慶幸的是 VOXX 更早之前收購的 Klipsch品牌,至今仍然是健康的研發、供應並推出新一代產品。也許我們也能小小地期待, Onkyo 能延續以往的榮耀!

由於 Onkyo 已在去年六月將AV影音業務出售,因此就法律上來看,Onkyo 的破產已經與 Onkyo、Integra、Pioneer 三大品牌是兩條平行線,我們觀察的是接手的 Premium Audio Company 與夏普組建的合資公司對這些產品線的規劃。目前市場上仍未見明顯的變化與政策,依照去年的協議,這三個品牌都是交由夏普在馬來西亞的工廠進行生產製造,幾乎可以確定在機器的零組件上可能會有更多共用的情況。

在本文發表前,我們與台灣代理商確認,並無進一步的訊息,產品銷售與服務一切正常,值得期待的是今年三大品牌是否會有新機推出的計畫,如果有進一步的消息,沐爾將隨時向您報告。

發佈留言

Item added to cart.
0 items - NT$0